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纪氏宗祠(2 / 3)

抠神 萧瑟良 3368 字 2个月前

分左右,但程煜借着手机的灯光,看到上边的字迹却略小于刚才那根石柱。

这根石柱上刻着的是:瑶纪如敏于此。

又走向另一根石柱,程煜看到上边写着:瑶纪轩于此。

第三根:瑶纪连海于此。

呃……

纪连海,那不是一个网红的历史老师么?谁把他埋这儿了?

程煜这也是苦中作乐,他当然不会不知道千百年来,中国同名同姓的人不要太多。

第四根:瑶纪作业于此。

大哥,你记作业,我还写作业呢。

第五根:瑶纪涛于此。

……

连续看了十多根,都是简单的字样,看来这些石柱都是粗短之物,短之物,并不像下边那根石柱那么长。

不过也对,这里的石柱相当于是墓碑的作用,自然那不用那么长。而下边那根,则是分界线和指引的作用,自然是要足够长才能记述清楚的。

径直走到了这些奇特的墓碑的最深处,程煜蹲下来,看着最后那排石柱。

最中间的那根,上边赫然写着:瑶纪取善于此。

一左一右的两根,则分别是“瑶纪取仁于此”和“瑶纪取礼于此”。

这一排,就只有这三根石柱,看来,这就是当时那支瑶民辈分最高的三位了,也是千山万水率领族人抵达此处开山垦地的族中领袖。程煜大致看了看,这些石柱虽然横向都是整齐的一排,但是每一排的数量都不相同,有些多达二十多个,有些却只有寥寥数根。程煜暗忖,这可能就是一排

代表了一代人吧,多的,是那代人留下的多,而少的,则是那代人留下的少。

看来合葬这种事,并没有发生在这一支瑶民身上,他们大概是因为古代女子不入家谱族谱的陈规陋习,所以这里只埋葬了纪氏的男人们。而这数百年来,纪氏的这些瑶民,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留在这里,他们之中有些人留在这里继续农耕为生,守护着他们祖先纪取善创造的这片土地,也有些人成年后离开了村寨,去往外边的世界寻找活路,有些在外边打拼一生之后说不定年老时又会回到这里,甚至于死后让子嗣将自己送回这里落叶归根的。但不管如

何,他们只要死在了村寨之中,就都有资格埋葬于此。

程煜数了一下,一共十四排,这意味着这里一共埋葬了十四代纪氏族人。

平均二十年一代人的话,这里差不多埋葬了二百多年间的纪氏族人,这意味着瑶族纪氏的这一支,到大约一百多年前的时候,就没有族人继续住在这里了。

不知道是全都死了,彻底断了代,还是最终迁离了此地,把这个村子留给了后来者。

这就是不会有人知道的答案了。程煜站在那些形状和传统墓碑完全不同的墓碑之间,简单的计算了一下,一六一几年过来的,纪取善当年应该还处于壮年,二三十年后才死算是比较正常的

情况。

这意味着第一排三根石柱,大约是一六四零年左右立下的。

而那时,明朝也差不多亡了。

之后算是二十年一代,加上二百六十年,差不多就是一九零零年左右了。

肯定不准确,偏差也许能高达二三十年,但基本上就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年代,纪氏族人在嫩司乡再也没有了后代。这片墓葬群,从一百多年前开始,就这么孤零零的呆在这里,经受风雨的洗礼,经受山风的轻抚,经受天地的冲刷,经受日月的辉映。只是,再也没有后人

祭拜他们,甚至再也没有人还记得他们。

直到今天,程煜偶然的发现了这个地方,才看到了这里埋葬的纪蛮子老先生的族人们。程煜站在那些奇异的墓碑前,替纪蛮子老先生给长眠于地下的他们鞠了三个躬,口中说道:“恰逢大雨,就当这天地间的雨水